《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單元導語:
草木枯榮,大雁去來,恐龍無處不有,沙子極為致密,這些現(xiàn)象背后都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涉及物候學、地質學、生態(tài)學等領域,體現(xiàn)了求真、嚴謹?shù)目茖W精神。
學習本單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還要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質疑問難,激發(fā)科學探究的興趣。
單元學習目標:
1.激發(fā)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敢于質疑問難、自主思考的品格。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
3.學習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學探索的方法。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事理說明文,且本文在理解上又有一定的難度,“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恐龍知識很感興趣且有一些同學是恐龍知識小達人,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進行教學。
本節(jié)學習目標:通過追問質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
學習過程:第一板塊:通讀全文,通過追問質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第一環(huán)節(jié):角色互換,向“小老師討教恐龍知識”,設疑追問,概括段意,讀懂2—14段內容及寫作思路。激趣問題及段意:師:看題目就知道本文寫了與恐龍有關的內容,一下子勾起了老師對恐龍的興趣。但老師對恐龍知之甚少,你們能做小老師,幫老師答疑解惑嗎?第2、3段:“恐龍無處不有”這是真的嗎?有證據(jù)證明恐龍無處不有嗎?段意(2、3段):南極洲和其他大陸都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第4、5段:恐龍如何能在南極生存?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大陸呢?段意(2—5段):南極洲竟也曾有恐龍,令人費解。第6、7段: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大陸為什么會漂移?段意(6、7段):“板塊運動”使大陸漂移。第8、9段:恐龍和板塊有什么關系?它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泛大陸上?段意(8、9):早期恐龍出現(xiàn)在最后一次泛大陸形成時期。第10、11、12段:恐龍化石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每塊大陸上?段意:(10—12)泛大陸經歷了兩次分裂。教師小結:謝謝小老師們的解答,我明白了2—12段向我們講述了恐龍無處不有的原因是板塊在運動。第二環(huán)節(jié):恢復教師身份,和學生互動質疑,研讀13、14段。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13、14段,猜測這兩段幫老師解決了關于南極恐龍的哪三個疑惑?疑惑1: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疑惑2:恐龍為什么在南極滅絕了?疑惑3:南極恐龍化石為什么直到1986年才被發(fā)現(xiàn)?答案1:南極在恐龍時代有繁盛的植物(13段第1句)答案2:南極氣候變寒冷(13段2、3、4句)答案3:南極冰雪層太厚(14段)師總結:回顧2—14段的內容,2—5段面對恐龍無處不有作者疑竇叢生;6—14段解答了關于關于恐龍無處不有的所有困惑。從篇幅所占的長短就可以看出,作者最想向我們解答的就是“恐龍無處不有的原因是板塊在運動!钡谌h(huán)節(jié):教師主導,引導精讀首尾兩段,理解句意,分析首尾兩段與2—14段的關系,判斷本文闡述的核心事理。師:作者由上文的科學研究得出了什么結論?師:你從哪一關鍵詞看出15段是對2—14段的總結?(因此)師:請同學們提煉一下課文15段這句話的主干。(發(fā)現(xiàn)提供證據(jù)。)師:什么發(fā)現(xiàn)為什么理論提供了證據(jù)?(生物學上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板塊運動理論提供了證據(jù)。)師:為什么說是又一證據(jù)?“板塊構造”理論是正確的,還有那個證據(jù)?(第6段及第11段括號中的文字。)師總結:這時候我們就恍然大悟了原來文章是借恐龍無處不有這一生物學上的發(fā)現(xiàn)來證明地質學上的板塊運動理論是正確的。生物學上的發(fā)現(xiàn)推動了地質學的發(fā)展。文章哪一句話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師:還有哪些證據(jù)能證明第一段是作者要闡述的事理?(位置,“例如”)師:第一段兩句話中,哪一句才是核心事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師總結:本文作者真正想告訴讀者的即本文闡述的事理是“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向我們分享了他收獲的啟示。
第二板塊:歸納文章寫作思路,收獲兩套閱讀方法。第一環(huán)節(jié):師生總結本文的寫作思路,梳理清楚段落間的層次關系。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學生在書上劃分段落層次,標注層間關系。第二環(huán)節(jié):明確兩種閱讀方法。師:“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提出質疑——給出答案——推理闡釋”這也是科技工作者們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路徑。以后我們再閱讀類似的科技說明文的時候,也可以循著這種方法去快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閱讀就順捷一些了。(收獲一種閱讀方法)師:回顧本節(jié)課我們的閱讀過程,我們是怎樣“把文章的思路梳理清楚,把文章闡述的事理弄明白”的?我們是從題目入手進行一系列的追問質疑,然后概括段意,梳理層次,抓住關鍵語句品味思考,遇到長句子先提煉句子主干或分析復句關系,在這種邊讀邊思考的“沉浸式真閱讀”中,我們完成了本節(jié)課我們的學習任務。這種閱讀方法,不僅適合閱讀科技說明文,對于其他文體的文章也都適合。大家可以在自己的閱讀中多多嘗試。(收獲第二種閱讀方法)
第三板塊:談收獲師: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閱讀,你有怎樣的收獲,不管是知識上的,還是閱讀方法上的,抑或是做事理念上的,都可以談談。生暢談自己的收獲。師:通過好奇追問、尋找答案,概括段意,理清本文寫作思路,我們讀懂了文章闡述的事理,訓練了閱讀能力,收獲了閱讀方法。老師也期待著那些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同學們用“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樣一種思維方法投身于科技事業(yè),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科技人才!
第四板塊:布置作業(yè)一也有人認為《恐龍無處無有》闡述的核心事理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是大陸在漂移”。對此,你怎么給他解釋?二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被壓扁的沙子》,梳理文章寫作思路,讀懂作者闡述的事理,并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寫在作業(yè)本上,明天早晨交給語文課代表。
【《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阿西莫夫短文——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06-14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范文10-07
恐龍教學設計12-05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0-03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10-07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05-10
《消失的恐龍》教學設計10-21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03-15
《恐龍無處不在》教案02-17
《恐龍無處不在》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