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平均分》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平均分》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教學了“認識平均分”的第1課時,主要內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況,將總體進行平均分,要求總共能平均分成幾份。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而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則是一個一步步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因此,在教學前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猴媽媽分桃子給她的猴寶寶時遇到了困難,想得到我們班學生的幫助,同學們爭先恐后地都愿意幫助猴媽媽。這樣就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奮感和求知欲,讓他們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幫助完猴媽媽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問:“我替猴媽媽感謝我們班的同學,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會使猴寶寶不開心哦,你知道是哪幾種分法嗎?”問題一提出,同學們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進行分類。接著我追問:“你們?yōu)槭裁磿@樣分類呢?”此時,馬上又學生回答說:“那一類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寶寶會不開心,會覺得不公平!绷硪粋同學接著說:“而另一類就不一樣了,每份都分得一樣多,這樣猴寶寶肯定不會不開心了!蓖ㄟ^分桃和把分法進行分類這兩個過程,同學們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于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所以,在進行分類后,我馬上讓同學們分小棒,讓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體會到分得多樣化。
在接著的“試一試”和“想想做做”中,通過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認識平均分》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精選11篇)10-17
平均分教學反思10-06
數學倒數的認識教學反思11-01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01-11
《認識角》數學教學反思02-11
數學10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數學《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02-21
《認識鐘表》數學教學反思03-02
平均分的認識教案范文08-26
數學10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