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兒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棗兒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棗兒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棗兒教學設計1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ㄒ唬┱w感知
《棗兒》是一部重在寫情,以情感人的話劇小品。劇本圍繞著“棗兒”展開情節(jié),描寫了一老一少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在他們的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xiāng)的“棗兒”。不僅充分表露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還流露了老人與男孩之間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鄉(xiāng)之情和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之情。該劇本,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二)學法引導
1、誦讀劇本,了解劇情,重點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多層面的濃濃的情意。
2、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緊扣劇本的內容,揣摩情節(jié)、語言,著重理解劇中的象征意義。
由于“棗兒”這一具體事物以及劇中的情節(jié),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對劇本的思想內容,切忌生硬的、絕對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樣化的理解。讀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來品嘗這“棗兒”的味道。
。ㄈ⿲徝黎b賞
豐厚的思想底蘊。
《棗兒》說的是一位孤獨的鄉(xiāng)村老人與一位孤獨的兒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劇構思精巧以小見大,意蘊豐富,著力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xiāng)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xiàn)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tǒng)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tǒng)、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xiàn)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fā)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tǒng),而邁進現(xiàn)代社會的新生活。
。ㄋ模┲攸c難點突破
1、朗讀《棗兒》這出話劇小品,說說作者想要借“棗兒”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析]本題旨在把握劇情,理解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著“棗兒”展開情節(jié),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xiàn)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2、仔細閱讀劇本,想一想“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析]本題旨在把握本文在結構劇情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借一個具體的物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
[參考答案]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jié)!皸梼骸笔侨珓∏楣(jié)發(fā)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3、試簡要分析,本文是怎樣理運用象征手法的?
[析] 理解劇中的象征意義,不能僅作理性的分析,要緊扣劇本的內容,揣摩情節(jié)、語言,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根據(jù)象征手法的特點,對“棗兒”這一具體事物以及劇中的情節(jié)和語言所表達的顯性意義加以泛化和深化,從而領悟劇中的象征意義。
[參考答案]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xiāng)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傳統(tǒng)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園的.象征。全劇以棗兒為象征,借棗兒來寫親情,又借親情來反映我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
4、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讀一讀,想想它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析] 本題旨在體會課文首尾呼應的藝術特色。
[參考答案] 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課文以這種富有民間特色的童謠形式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tǒng)風情、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也用了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shù)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翹( )首 躊( )躇( ) 咀( )嚼( ) 囫( )圇( )吞棗
2、選擇
。1)一 棗樹上結了數(shù)不完 棗兒。( a顆 b棵)
。2)老人將棗兒塞 進孩子嘴里。( asāi b sè )
2、“愣住,繼而激動不已”“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文字在劇本中叫做什么?它們是不是可有可無的?
3、“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你能體會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嗎?
4、“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shù)個童聲呼喚聲!甭(lián)系全劇,說說這樣的結尾的表達效果。
5、在你身邊有類似劇中的孤獨的老人和小孩嗎?如果有,你想為他們做點什么?
開放探究
閱讀《白毛女》中“逼債”一節(jié),然后答題。
楊(拉住穆的手)!
。ǔ├咸靻螝ⅹ毟荩
大水盡淹獨木橋,
我一生只有這一個女,
離開了喜兒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別糊涂了!一會兒少東家生了氣可不是玩的!
楊 我……我……我找個說理的地方去!(欲沖出門去)
穆(拍案)哪里說理去!縣長和咱們少東家是朋友,這就是衙門口,你到哪里說理去!
楊 (驚。┪摇摇
穆 (又緩和地)老楊,不行啊!胳膊抗不過大腿去,我勸你寫個文書按個手印,不就結了嗎?(寫文書)
楊 (又去攔)你……你……
黃急上。
黃 (聲色俱厲)怎么還嘴硬?楊白勞!告訴你說,今兒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δ拢┛旖o他寫文書!
1、楊白勞的唱詞表達了他怎樣的感情?
2、在楊白勞唱詞中的“獨根草”、“獨木橋”比喻的是誰?這個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3、穆仁智的話“哪里說理去……你到哪里說理去!”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4、這一小節(jié)中黃世仁僅有一段語言,但卻表現(xiàn)出了他的性格特點,試概括出黃世仁的性格。
5、楊白勞的三處語言,都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三、資料下載
戲劇的基本知識:
1、什么是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他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xiàn)實生活。
2、戲劇的特點:集中性、綜合性、直觀性、舞臺性
3、戲劇的基本要素: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戲劇沖突表現(xiàn)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
4、戲劇種類:
a。按藝術形式不同分成話劇,歌劇,舞劇等。話。核且詣幼骱蛯Π诪橹饕憩F(xiàn)手段的藝術。清代末年從歐洲傳入中國,1926年開始稱之為話劇。歌。核蔷C合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并以歌唱為主的種戲劇。近代西洋歌劇產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后來廣為流傳于全歐洲。中國宋元以來形成的各種戲曲也屬歌劇性質!拔逅摹币詠,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洋歌劇,開始民族新歌劇的創(chuàng)作,《白毛女》是中國新歌劇成型的標志。舞。核蔷C合舞蹈、武術、啞劇、音樂等藝術的一種戲劇,以舞蹈動作和器樂為主要表演手段。中國現(xiàn)代舞劇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和傳統(tǒng)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借鑒西洋芭蕾舞劇的優(yōu)點而創(chuàng)造發(fā)展起來的。另外,戲曲:它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以歌、舞(包括雜技、武術)、話劇三者有機結合為特點。由于民族的地區(qū)不同,形成許多劇種,全國性的有京劇、評劇、越劇、豫劇、粵劇等,其中以京劇最為有名。
b。按劇情繁簡和結構不同,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
c按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可分為歷史劇,現(xiàn)代劇。
d。按照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xiàn)手法不同,還可分為正劇,喜劇,悲劇等。
5、戲劇的結構和情節(jié):戲劇結構分“幕”分“場”,幕是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大段落;場是
小于幕的一個情節(jié)單位。戲劇的情節(jié)一般也分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幾個部分。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2、(1)b a (2)a
3、d
4、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xiāng)土,而是遠離故鄉(xiāng)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xiāng)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了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能力提高
1、男孩的語言體現(xiàn)了他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性格。
2、這些對人物動作、表情簡做要的說明的文字,在劇本中叫做舞臺提示(或舞臺說明)。 劇中做舞臺提示的文字雖然很少,但對表現(xiàn)人物的感情、推動劇情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里的幾處舞臺提示,都傳神地寫出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他在與男孩交談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3、戲劇語言,有時候含蓄蘊藉,有豐富的潛臺詞,即言外之意。這句臺詞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義外,“不認識回家的路”還應該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親情、傳統(tǒng)的失落。
4、這個結尾,既與開頭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開放探究
1、對黃世仁要搶走女兒的極度悲憤。
2、比喻的是喜兒,寫出了喜兒對于他的重要。
3、舊社會惡霸地主與官府勾結,官官相護,殘害百姓,窮苦百姓們沒有說理的地方。
4、殘酷、兇狠、蠻橫。
5、表示說話斷斷續(xù)續(xù),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黃世仁要用喜兒抵債,使他又氣憤、又害怕,悲憤至極有話也說不出。
棗兒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分析戲劇的方法。
2.品味劇本的主題,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3.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
基礎知識我掌握:
1、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 ) 撣去( ) 囫圇( ) 咀嚼(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津津有味:
躊躇:
躡手躡腳:
3、詞語積累。
喃喃自語 躡手躡腳 驀然 躊躇 雕塑
4、本文的作者是 ,體裁是 。
理解探究我能行
自由讀課文,理解下列問題。
5、老人為什么留著這些“棗兒”?
6、孩子為什么懷揣這一個“棗兒”?
7、.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
孩子:
8“棗兒”除了指真實的“棗兒”,還有其它含義嗎?
合作釋疑我展示
9、老人有幾次回憶起兒子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么態(tài)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tài)度反映出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
10、作者想要借棗兒表達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11、本文的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它在劇在起到什么作用?
12、文章的題目為什么以“棗兒”命名?
課內精讀我練
閱讀下面的節(jié)選文字,回答問題。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帶巧克力回來,我分你吃。(躊躇欲下,又垂頭喪氣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會回來了。 老人 奧?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個家。 老人上前撫著男孩的頭。
男孩 爺爺,我沒有巧克力給你吃了。 老人 咱們有棗兒,我們吃棗兒。
老人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
老人(見男孩不動)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紅肚兜上的衣袋)爺爺,我瞞著你,還偷偷藏著一顆棗兒,是留給我爹的……
老人(愣住,繼而激動不已)這地上的、匾子里的、樹上的棗兒全是你的。想給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還是留給棗兒叔叔吧。爺爺,棗兒叔叔會回來的。
老人緊緊摟住男孩。
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老人 那,咱們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ㄅ赖酵疗律希箘艃汉埃
棗兒甜,棗兒香,要吃棗兒喊爹娘;爹娘給個竹竿竿,打下棗兒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留給娃娃過年吃。
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shù)個童聲呼喚聲。
13、品味小男孩的語言,說說體現(xiàn)了男孩怎樣的性格?
14、“愣住,繼而激動不已”“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文字在劇本中叫做什么?它們是不是可有可無的?
15、“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你能體會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嗎?
16、“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shù)個童聲呼喚聲!甭(lián)系全劇,說說這樣的結尾的表達效果。
拓展遷移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棗兒教學設計3
教學過程
注:因教學目標等大體相同,故略去,僅提供過程設計與反思。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里。有人說,它象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象一首歌,閃爍著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純潔,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學生初讀,老師指導。概括劇情。棗兒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1、問題導引:說說寫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樣的心情。
2、學生讀文討論后,教師引導概括劇情。(在鄉(xiāng)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小男孩,他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充滿了對自己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來吃這家鄉(xiāng)的“棗兒”。)
(三)理清情節(jié)棗兒基礎訓練
1、瀏覽劇本,從老人和孩子的交談中,你感覺文章主要寫了那些有關棗兒的往事?
提示:
從老人的角度,從孩子的角度。
。鞔_:兒子名字的由來!皸梼骸蹦蚶先艘徊弊幽颉!皸梼骸钡綏棙湎氯瞿、棗樹的來歷落棗嚇跑了鬼子、靠棗活命)
2、分角色閱讀這些情節(jié),體會人物形象(品味人物)棗兒原文
。1)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讀老人,生2讀男孩,生3讀舞臺提示
。2)評價三人讀文情況,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特點
提示:從語氣語調情感等方面
明確:生1讀出老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生2讀出了男孩天真而又無奈的心情,生3將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讀得惟妙惟肖。從他們盛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3)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xiàn)一種滄桑感。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shù)臅r候要快些)
3、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善良和藹飽經滄桑、孤單無助
孩子:天真可愛又可憐
4、師小結: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即從人物臺詞和舞臺提示中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注:因教學目標等大體相同,故略去,僅提供過程設計與反思。
(四)分析主題思想
1、這部劇本有什么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討論明確: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一輩對故鄉(xiāng)的深厚鄉(xiāng)情、青壯年離開家鄉(xiāng),人們對傳統(tǒng)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2、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剛才大家說舞臺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臺提示還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劇本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及背景。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范與提示。)
3、我們知道劇本除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臺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jù)。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xiàn)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4、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xiàn)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明確要求:觀看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眾生表演劇本中節(jié)選的一段,師生評價。)
5、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開頭和結尾的兒歌有什么作用
明確:在結構上有前呼后應的作用。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xiàn)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
(五)小結拓展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在節(jié)假日里,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我們也可以呼吁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丶铱纯。
(六)布置作業(yè)
將你的想法整理出來,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備注:根據(jù)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反思
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qū)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從文本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xiàn)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jié)、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一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棗兒教學設計4
【教學依據(jù)】
戲劇是一種把文學扮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的舞臺藝術,戲劇文學即劇本,是舞臺演出的基礎。劇本欣賞不只能讓學生體驗文學語言的獨特魅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劇本豐富的想像。
《棗兒》是一篇呼喚親情、渴望溫馨的作品,通過老人盼兒子歸來,小朋友盼父親歸來的故事,向人們揭示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
作為劇本,本文的矛盾抵觸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內心渴望與企盼的矛盾上,雖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現(xiàn)劇本的社會意義與主旨。人物對話平實、簡潔,而且極富表示力,將老人飽經滄桑的孤獨與小朋友天真無邪而又無可奈何的孤獨表示得淋漓盡致。欣賞該劇天性讓學生體會劇本獨特的藝術魅力。
【優(yōu)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
、 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 引導學生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
、 充沛發(fā)揮學生主體想像在劇本欣賞中的作用。
、 指導學生從對話中品析人物形象。
⑷ 指導學生初步理解矛盾抵觸在劇本中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小朋友孤獨寂寞的無奈。
、 理解劇本表示主題的社會根源。
、 在感悟人生中體驗生長帶來的考慮。
教學方式
。、劇本欣賞的重點放在人物對話的品析和劇本抵觸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得當。
2、劇本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從主題理解、人物對白、矛盾抵觸、舞臺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勵學生參與,并充沛發(fā)揮其想像力。
。、劇本教學中,老師也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巧搭“舞臺”,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體驗戲劇的藝術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理解劇本的社會意義。
。、根據(jù)學生實際可布置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扮演與理解。也可只布置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扮演、理解。
教學構思
。、學生準備,老師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整理與劇本有關的常識資料,做好學習準備。
2、學生初讀,老師指導。通讀全文,注意概括劇本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的特點、基本情節(jié)。
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組織。在理解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劇本,學生邊讀邊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
。、學生品味,老師點撥。學生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之上,通過人物對話、舞臺提示,欣賞人物的特點和其蘊藏的社會意義。
。怠W生扮演,教師指導。學生在理解與欣賞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角色扮演來深刻領會人物形象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劇本的主要戲劇抵觸是什么,(即“為什么?”)教師通過學生的討論,指引學生掌握戲劇抵觸在戲劇中的地位與作用。
。、學生反思,教師歸納。通過本劇本和前面幾課的學習,你認為欣賞劇本是在欣賞哪些內容?如何欣賞?教師組織同學圍繞問題展開辨析與反思,歸納出劇本欣賞的重點與規(guī)律,協(xié)助學生掌握戲劇欣賞的基本方法。
【課堂實錄】
師:大家好。說到兒歌,我們都會充溢對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請大家唱幾句兒歌,讓我們一起回憶美好的童年。
。ㄍㄟ^兒歌導入,既與劇本內容接近,又與學生實際相通,此謂一舉兩得。)
生1: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小朋友們的眼睛里……”
生2:還有《丟手絹》:“丟呀丟呀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
生3:還有《一分錢》:“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
生4:還有《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的童年……”
……
師:看來大家會唱的關于童年的歌還真不少呀。不過我們今天要認識一位與大家有不一樣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著不一樣經歷的老爺爺。請大家翻開第十五課《棗兒》。初讀一遍,想想劇本主要講了一些什么內容?
。ǔ踝x劇本,了解基本情節(jié)和人物。)
生5:主要講了一位老爺爺、一位男孩與棗兒間發(fā)生的事兒。
師:能否說說是什么事嗎?
生6:是兩個人都通過吃棗、說棗來企盼自身的親人歸來。
師:說得很對,能再說說老人與男孩分別有什么企盼嗎?
生7:老人盼望自身的名叫棗兒的小朋友回來,而男孩則希望自身在城里的父親回來。
師:說得不錯,那老人與男孩有什么樣的心情呢7
生8:孤獨。
生9:寂寞。
生10:對親情的渴望。
生11: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看來,大家讀得都很仔細,也在用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下面我們就分角色朗讀全文,請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場所中的不同語氣。
。ㄔ俜纸巧x劇本,讓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ㄉ朔纸巧x劇本《棗兒》:生12讀老人,生13讀男孩,生14讀舞臺提示)
師:大家說說三人讀得怎么樣?
生15:不錯,有一點電影對白的味道。
。▽W生自身來評點,為后來扮演打基礎。)
生16:讀男孩臺詞的同學讀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種天真但又無奈的心情讀出來了。
生17:讀舞臺提示的`同學讀得也不錯,將人物動作、神態(tài)都讀出來了。
師: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生15:有,我覺得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xiàn)一種滄桑感。
。ū娚笮Α#
生16:讀男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shù)臅r候要快些。
師:對,從兩位同學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家對劇本中的人物形象特點掌握得還是比較準確的。下面我們就結合劇本中的人物對白與舞臺提示,仔細分析分析劇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ㄈ嫔钊氲胤治鋈宋镄蜗筇攸c。)
生18:老人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人,如劇中他講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義的事,而且還是親身經歷的。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藹的人,如劇中老人見男孩想吃棗兒,就把自身的棗兒拿出來給男小朋友吃。
師:那男孩有什么特點呢?
生20:他很天真、可愛。特別是開始撿棗兒吃的那一段。
生21:他也很孤獨,因為缺少父親的愛。
師:對,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主要是從哪些地方來分析的?
。◤膭”拘蕾p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生22:從人物的對話。
師:除這以外,還有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人物形象特點?
棗兒教學設計5
一、說教材
《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它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jié),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xiàn)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全劇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讀這個話劇小品,重在領悟其中蘊含的象征意義,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劇情,了解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
2.了解現(xiàn)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過程與方法: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jié)、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fā)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tǒng),邁進現(xiàn)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二、說教學方法
1.演讀法
2.討論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說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自行制作的動漫flash,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狀,一個小男孩雙手作喇叭狀呼喊……
教師畫外音:數(shù)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里只回蕩著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么這飽含著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yǎng)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余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范,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tài)?
2.老人對男孩的態(tài)度如何?
3.如何老人這個形象?
關于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么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關于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7.關于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xiàn)兩次,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要點,并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余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里)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2.探究棗兒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fā)言。
……
教師總結:優(yōu)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xiàn)象,了解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
(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fā)自內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娘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系和生命依托,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神經。仁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鄉(xiāng)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xiāng)品嘗爹娘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贊嘆“還是家鄉(xiāng)的棗兒好吃”。
棗兒教學設計6
教學依據(jù)
戲劇是一種把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的舞臺藝術,戲劇文學即劇本,是舞臺演出的基礎。劇本欣賞不僅能讓學生體驗文學語言的獨特魅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劇本豐富的想像。
《棗兒》是一篇呼喚親情、渴望溫馨的作品,通過老人盼兒子歸來,孩子盼父親歸來的故事,向人們揭示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作為劇本,本文的矛盾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內心渴望與企盼的矛盾上,雖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現(xiàn)劇本的社會意義與主旨。人物對話平實、簡潔,而且極富表現(xiàn)力,將老人飽經滄桑的孤獨與孩子天真無邪而又無可奈何的孤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欣賞該劇本能讓學生體會劇本獨特的藝術魅力。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識與能力:a.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b.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a.引導學生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b.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想像在劇本欣賞中的作用。c.指導學生從對話中品析人物形象。d.指導學生初步理解矛盾沖突在劇本中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a.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b.理解劇本表現(xiàn)主題的'社會根源。c.在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教學方式
1.劇本欣賞的重點放在人物對話的品析及劇本沖突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得當。
2.劇本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從主題理解、人物對白、矛盾沖突、舞臺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勵學生參與,并充分發(fā)揮其想像力。
3.劇本教學中,老師也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巧搭舞臺,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體驗戲劇的藝術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理解劇本的社會意義。
4.根據(jù)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構思
1.學生準備,老師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整理與劇本有關的常識資料,做好學習準備。
2.學生初讀,老師指導。通讀全文,注意概括劇本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的特點、基本情節(jié)。
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組織。在理解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劇本,學生邊讀邊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
4.學生品味,老師點撥。學生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之上,通過人物對話、舞臺提示,欣賞人物的特點及其蘊藏的社會意義。
5.學生表演,教師指導。學生在理解與欣賞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角色扮演來深刻領會人物形象特點。
6.學生討論,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劇本的主要戲劇沖突是什么,(即為什么?)教師通過學生的討論,指引學生掌握戲劇沖突在戲劇中的地位與作用。
7.學生反思,教師歸納。通過本劇本及前面幾課的學習,你認為欣賞劇本是在欣賞哪些內容?如何欣賞?教師組織同學圍繞問題展開辨析與反思,歸納出劇本欣賞的重點與規(guī)律,幫助學生掌握戲劇欣賞的基本方法。
棗兒教學設計7
【設計簡說】
本文是一個《等待戈多》式的戲劇小品。對劇中象征意義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進扣劇本的內容。揣摩情節(jié)、語言,才能引導學生理解劇中的象征意義。教學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過程:感知、朗讀、體悟。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
【教學過程】
一、感知
。、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熟悉小品劇情:
(學生讀課文、用概括性文字梳理劇情。)
。病熃M織交流活動:學生們表達見解
即:全劇用象征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jié)、描述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xiàn)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
二、解讀
。薄⒎纸M表演劇中劇情:
、爬砬迩楣(jié)順序:學生小組討論
交流活動。
⑵揣摩個性化的戲劇語言,把握人物內心情感:
師講解:如:寫老人“威嚴地”“命令”“驀然溫和”“清清嗓子”“楞住”“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等等都是傳神地寫出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她在與男孩交流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⑴學生分組準備(人物、道具、臺詞。)
⑵學生分組表演各自的情節(jié)。
2、教師組織課堂評議活動:同學們對各組表演表達見解。
三、品析
。薄⒃鯓诱J識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用體現(xiàn)人物性格精神的詞概括)
明確:老人最有普遍意義的老一代長者的形象:滿懷心情、富有愛心、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男孩測量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好奇而懂事、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
。病ⅰ皸梼骸痹趧≈衅鹗裁醋饔?
明確:棗兒是全劇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是人物對自己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怎樣理解劇中的象征手法?
明確:全劇運用了象征的藝術手法。“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xiāng)的象征,也是傳統(tǒng)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
四、體悟
出示話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xiàn)象、想想能為他們做些什么?
五、課堂交流
六、師生評議
棗兒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了解劇情,了解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
2、了解現(xiàn)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標: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jié)、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教學方法:
1、演讀法
2、討論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學過程
分角色演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劇情;引讀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層探究,合作研討。領悟作品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主題;延伸拓展,聯(lián)系現(xiàn)實,關注身邊孤獨的人群。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自行制作的動漫flash,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狀,一個小男孩雙手作喇叭狀呼喊……
教師畫外音:數(shù)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里只回蕩著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么這飽含著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yǎng)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余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范,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xiāng)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xiāng)的“棗兒”。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tài)?
2、老人對男孩的態(tài)度如何?3、如何老人這個形象?
關于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么看?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關于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7、關于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xiàn)兩次,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要點,并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余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
活動成果展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棗兒小時候的事: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只顧摘棗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貞浟俗约盒r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事、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談話中“沉思”“心事重重”“閃著淚花”,流露出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感。
2、老人請男孩吃棗,老人讓男孩騎跨在自己肩上摘棗,老人給男孩講故事,老人與男孩拉勾發(fā)誓,老人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都表現(xiàn)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表現(xiàn)出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親情。
3、劇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xiāng)土,如今老邁,兒子離鄉(xiāng)外出,他繼續(xù)留守家園。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懷舊而又傳統(tǒng),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關于男孩
4、劇中的男孩想把棗子留給父親吃,喜歡吃巧克力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他躡手躡腳撿棗子,把棗子藏在紅肚兜上的衣袋里,溫順地挽扶老人,認真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拉勾發(fā)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xiàn)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xiāng)土,而是遠離故鄉(xiāng)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xiāng)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關于棗兒
6、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jié)。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著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皸梼骸笔侨珓∏楣(jié)發(fā)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
7、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以這首童謠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傳統(tǒng)風情、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用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shù)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棗兒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了解劇情,了解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
2、了解現(xiàn)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揣摩情節(jié)、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揣摩人物的臺詞,探究臺詞背后的言外之意,進而理解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感情,從而加深對戲劇沖突的理解。
2、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征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傾聽童謠,感受親情。上課前學生自由讀童謠,感悟親情。
二、檢查預習,了解劇情
1、劇本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這個故事圍繞著什么展開情節(jié)?
明確:
1、劇本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鄉(xiāng)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xiāng)的“棗兒”。
2、學生可能會回答:等人,棗兒,親情等。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個具體的物品名稱來回答,我會答“棗兒”。
三、明確文體,了解學法。
補充戲劇知識點。
明確:
補充戲劇小知識——
。1)戲劇是一種以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臺藝術。強烈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戲劇沖突表現(xiàn)了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了解作品中表現(xiàn)的復雜矛盾與人物性格,更便于深刻地理解劇本的主題。而理解主題也能加深對戲劇沖突引起的.原因與性質的理解?梢哉f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正是由一對對矛盾沖突,才有了很多精彩看點。
。2)理解潛臺詞是深入鑒賞劇本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主要是通過登場人物的對話來表現(xiàn)的。只有認真品味對話中蘊含的豐富的潛臺詞,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理解劇本表現(xiàn)的主題。
了解學法。
。1)了解學法:本課就是從尋找精彩耐看的內容入手,通過品讀人物語言(臺詞)來理解人物內心情感,了解作品矛盾沖突,深入理解主題。
。2)速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文中精彩看點,并讀給大家聽。
提示:精彩耐看的點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組對話,也可能是幾個詞語等等。
四、品析文本,揣摩情感
學生跳讀課文,先標畫內容,然后大聲讀出自己覺得精彩耐看的內容,并說出理由。
明確:一是練習朗讀,二是表達能力,三是以此為切入點,明確從不同的角度去賞讀人物語言,了解人物內心情感,抓住矛盾沖突,從而理解主題思想。
在學生朗讀品說的基礎上,大屏幕顯示下列一組句子。
1、學生分角色演讀,其他同學思考,哪一組句子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孩呀,臟死了。
老人臟啥,尿得我全身癢絲絲、熱乎乎的!
男孩呀,臟死了。
老人臟啥,尿得我全身都濕了!
男孩呀,臟死了。
老人臟啥,尿得我全身濕漉漉、粘乎乎的!
明確:從人物語言的角度來分析人物內心的情感,特別是疊詞恰到好處的運用。通過賞讀,深入剖析老人的言行,揣摩其內心的失落與傷感。追尋老人往日的溫馨,引發(fā)對老人今昔生活境況的思考。明確老人的期盼與兒子的不歸的矛盾沖突,正是老人對親情的渴盼。
2、學生分角色演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誰讀的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孩(拍拍口袋)爺爺,我?guī)Щ丶页浴?/p>
老人棗兒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聲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來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興許今天能回來。
明確:從舞臺說明,人物對白,標點符號等角度賞讀出男孩對父親歸來的期盼與父親冷落不歸的矛盾,男孩子走與老人留的矛盾。體會老人和男孩的孤獨與期盼,對親情的盼歸。
3、師生演讀,品讀人物語言,悟出潛臺詞后的象征意義。
問題1。學生思考討論,男孩與老人所說的“巧克力”不同含義。
問題2。與“巧克力”相對的“棗兒”的象征意義。
男孩我該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老人時辰還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來呢,你的棗兒甜!
明確:“巧克力”與“棗兒”的象征意義。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xiāng)的象征,也傳統(tǒng)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豐富而深刻地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蘊。
五、思索矛盾,感悟生活
1、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大屏幕打出時代背景: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青年大規(guī)模離開家園,闖蕩世界。據(jù)統(tǒng)計,到90年代末期農村外出從業(yè)青年達1。2億人,相當于有一半的農村青年外流,這種趨勢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還在加劇。
2、感悟人類的發(fā)展進程帶給我們的關于開拓生活與家園之戀這對永恒的矛盾。
。1)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艱辛,充滿危險,然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總在誘惑著人走出家門。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曹文軒《前方》
。2)“故鄉(xiāng),我要跪下去親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鄉(xiāng)愁裝飾過雕琢過的藝術品,注定了終生要為你魂牽夢繞……”
——作家王鼎鈞
。3)對于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shù)暮笠岫,家是他們的天堂?/p>
——伏爾泰
六、齊讀童謠,結束授課。
結束語
文學作品幫我們解決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變軟,帶領我們從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可以明白:因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終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園,靈魂就無所歸依;離開了精神家園,個人便失去了生命憑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開拓生活與家園之戀的生存悖論中,“故鄉(xiāng)”將是一個永遠的不斷被追求著的夢。無論將來你身在何地,以何種方式生活,當拿起親人給的棗兒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自豪地說還是家鄉(xiāng)的棗兒最好吃,還是家鄉(xiāng)的棗兒最甜!請記得在任何時候都要將親情隨身攜帶,記得精神回鄉(xiāng)。
板書設計
棗兒童謠開場——父母疼愛子女男孩遇老人老人念兒子棗兒名字的來歷棗兒尿脖子棗兒樹下撒尿男孩思父母——為父藏棗童謠收場——呼喚親人社會變遷呼喚親情
棗兒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對“棗兒”這一具體事物及劇中情節(jié),語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義。
2、體會有象征意味的臺詞
。、理解劇中人物的親情,思考現(xiàn)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情節(jié)、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劇中象征意義。
【教學課時】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邁步奔小康,在農村不少家庭主要勞動力涌入城市生活,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同時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現(xiàn)象,留守家園的.老人和孩子,在無盡的思念中生活,他們怎樣寄托這種思念呢?讓我們一同走進戲劇小品《棗兒》。
二、整體感知
。、概述古詩情節(jié):
在鄉(xiāng)間一棵掛滿了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一個撿棗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談,吐露了老人對兒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兒子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反映社會變遷。
。病⒈疚陌褧r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棗兒”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紅棗兒樹下,老人思念親人的場景交待,棗樹為背景,“棗兒”是全劇的標題,并以“棗兒”貫徹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jié)。
3、老人有幾次回憶起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么態(tài)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tài)度反映出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作者借“棗兒”表達什么思想?
、 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摘棗兒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兒子在棗兒樹下尿尿。
、 老人十分疼愛男孩。
、 老人思念兒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對兒子的愛。
⑷ 作者是借“棗兒”傳達親情,表現(xiàn)對親人的思念。
。础≈腥宋锔魇鞘裁礃拥娜?
老人:老一輩農民滿懷親情,富有愛心,念舊而傳統(tǒng),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農村)思念親人,好奇懂事、純真可愛。
。、“棗兒有什么象征意義?
“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xiāng)的傳統(tǒng)生活和精神家園的象征。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板書】
背景:棗樹下童謠聲親情
人物:老人:老一輩農民、親情、愛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棗兒:象征親情、故鄉(xiāng)、精神家園
棗兒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分析戲劇的方法。
。、品味劇本的主題,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场Ⅲw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里。有人說,它象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象一首歌,閃爍著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純潔,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學生初讀,老師指導。概括劇情
。、問題導引:說說寫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樣的心情。
。、學生讀文討論后,教師引導概括劇情。(在鄉(xiāng)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小男孩,他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充滿了對自己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來吃這家鄉(xiāng)的“棗兒”。)
三、理清情節(jié)
。薄g覽劇本,從老人和孩子的交談中,你感覺文章主要寫了那些有關棗兒的往事?
提示:從老人的角度,從孩子的角度。
明確:兒子名字的由來!皸梼骸蹦蚶先艘徊弊幽!皸梼骸钡綏棙湎氯瞿、棗樹的來歷落棗嚇跑了鬼子、靠棗活命
。、分角色閱讀這些情節(jié),體會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讀老人,生2讀男孩,生3讀舞臺提示。
⑵評價三人讀文情況,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特點。
提示:從語氣語調情感等方面
明確:生1讀出老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生2讀出了男孩天真而又無奈的心情,生3將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讀得惟妙惟肖。從他們盛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怯行枰倪M的地方嗎?
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xiàn)一種滄桑感。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shù)臅r候要快些。
3、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善良和藹飽經滄桑、孤單無助
孩子:天真可愛又可憐
。础熜〗Y: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即從人物臺詞和舞臺提示中體會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題思想
。、這部劇本有什么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討論明確: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一輩對故鄉(xiāng)的深厚鄉(xiāng)情、青壯年離開家鄉(xiāng),人們對傳統(tǒng)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剛才大家說舞臺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臺提示還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劇本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及背景。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范與提示。
。场⑽覀冎绖”境哂形膶W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臺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jù)。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xiàn)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xiàn)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明確要求:觀看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ū娚硌輨”局泄(jié)選的一段,師生評價。)
5、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開頭和結尾的兒歌有什么作用
明確:在結構上有前呼后應的作用。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xiàn)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
五、小結拓展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在節(jié)假日里,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我們也可以呼吁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丶铱纯。
六、布置作業(yè)
將你的想法整理出來,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備注:根據(jù)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反思】
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qū)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從文本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xiàn)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jié)、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一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棗兒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棗兒教學設計06-24
棗兒紅了散文10-06
秋棗兒紅美文10-06
《冰花》教學設計 冰花教學設計12-12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5-24
(精選)教學設計08-18
經典教學設計03-05
教學設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