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算》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運算》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運算》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頁
教學目標:
1、借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先乘除后加減”的道理。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課時計劃:
1課時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和運用含有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規(guī)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教學方法:
自學探究、小組合作、講解示范
教學準備:
PPT課件、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2+4+30=2×4×7=6÷3×2=15+10-8=問題: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減法運算或只有乘法、除法運算時,我們要按什么順序進行計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ㄒ唬┳屑氂^察,收集信息,解決問題
問題:
1、觀察這幅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據這幅圖我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3、你能列算式解答“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ㄔO計意圖:通過觀察主題圖,讓學生明白簡單的數量關系進行列式,進而為后面探究含有兩級運算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作好了鋪墊。)
(二)反饋交流,總結混合運算的順序
分步算式綜合算式綜合算式4×3=12 12+7=19
問
1:這道題我們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為什么先算4×3?
4×3+7
7+(4×3)=7+12 =19=12+7=19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三、精講點撥
。ㄒ唬┚毩暠嫖觯M一步鞏固混合運算的順序
7+4×3=7+12=19
4×3+7=12+7=19
問題:
1.有的'同學是這樣列式的,這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
2.用脫式計算的形式怎么算的。
。ǘ┚毩暠嫖,進一步鞏固混合運算的順序
7+12÷3=7+4=11
問題:
1.誰來說說這道題應該如何計算?
2.這個算式我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ㄔO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為他們交流提供了依據,發(fā)現每種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為了讓學生理解規(guī)定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結合情景來理解運算順序更自然、深刻。)
四、鞏固練習
(一)下面各題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來20-8÷2 7×5-3 4+4×6 81÷9+2問題:這些題里有乘、除法,還有加、減法,我們按什么順序進行計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ㄔ跊]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二)小動物回家(連一連)
。ㄈ┰凇鹄锾钌稀埃尽薄埃肌被颉埃健 54÷9÷2 ○ 3 3×6÷2 ○ 13+56÷7
3×7-16 ○ 27 45-9×3 ○ 5×8-18
。ㄋ模┫旅娴挠嬎銓幔咳绻粚,把它改正過來問題:
1.誰讀懂題目的意思了?
2.你能說說錯誤的原因嗎?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設計意圖:通過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對“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的理解。)
五、小結、作業(yè)
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作業(yè):第50頁練習十一,第4題。
《運算》教學設計2
學習內容:
P28/例1(加法交換律)P29/例2(加法結合律)
課時
1課時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2.培養(yǎng)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習重點: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學習難點: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學習方法:
合作交流
學習準備:
主題圖掛圖
學習流程設疑導入
情景圖導入
出示27頁情景圖,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預習提綱
1、如何列式。
2、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們的結果是怎樣。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3、試著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
4、通過這幾組算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話說出來。
5、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換律嗎?
6、例2的式子能用什么方法來計算。有幾種方法。
7、不同的方法計算結果怎樣。
8、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通過這幾組算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話說出來。
9、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結合律。
展示互動
學生展示的方式、內容等
教師預設需補充、分析、強調的地方
1、將討論的式子的關系向各組同學展示。
2、各小組展示自己小組記定律的方法。
3、分別說說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運算定律的。
4、討論為什么要學習運算定律。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
探究提升
。ā+☆)+○=△+(☆+○)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
+☆=☆+△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歸納反思
學生小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加法的運算定律。
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都有什么收獲?
你能把這些運用于以后的學習中嗎?
達標測評
1、填空
(69+172)+
○69+(
+28)
300+
=600+
A+B=
+
+36=25+
2、P28/做一做
P31/4、1
板書設計
加法的運算定律
a+b=b+a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a+b)+c=a+(b+c)
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
《運算》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56~58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guī)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病⑹箤W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fā)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構知識。
。场⑹箤W生在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教學難點:
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fā)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故事,想聽嗎?
生:想。
師:聽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覺得猴子很笨。
師:為什么?
生:一天總數都是7個。
師:同學們非常聰明,這是一個成語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夠用學過的加法知識識破了養(yǎng)猴人的伎倆。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加法的數學問題。有信心學好這節(jié)課嗎?
生:有。
二、親歷過程,探索規(guī)律
1、探索加法交換律,滲透學習方法。
。◣熡枚嗝襟w課件出示:1+2+3+……+9=?)
師:這道題,你能很快算出得數嗎?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樣,3+7、4+6的和也都是10;這樣就一共有四個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師:這位同學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著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的運算規(guī)律。(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活動嗎?
生:喜歡!
師:這是我們班同學們體育活動的情況,看,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正在跳繩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還有23個女生在踢毽子。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生1: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參加活動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繩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師:同學們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這么多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如果要求跳繩的有多少人?該怎樣列式?
生:28+17(師將算式板書在黑板上。)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還可以用17+28。(師也板書算式。)
師: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師:17+28又等于多少?
生:還是45。
師:這兩個算式結果怎樣?
生:結果相等。
師:可以用什么符號把這兩個式子連接起來?
生:結果相等可以用等于號連接。
師:對,用等于號,表示兩邊的結果相等。(板書:=)
師:請同學們先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發(fā)現?(板書:觀察)
師:能不能把你的發(fā)現跟同桌交流一下?
師: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發(fā)現!能把你的發(fā)現告訴大家嗎?
生1:我發(fā)現28+17與17+28這兩個算式中,加數的位置相反,可是結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發(fā)現了,加數的位置交換了,但和沒有改變。
師:同們學發(fā)現“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可剛才你們只是通過對一個例子的觀察得出這樣的猜想。(板書:猜想)
師:這個猜想正確嗎?我們必須通過一些例子來驗證才知道。(板書驗證)
師:你們還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來嗎?
生:能。◣煱鍟樱
師:同學們舉出的例子可真多呀,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生:舉不完。(師在學生的舉例后畫上省略號。)
師:觀察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每組的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數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說是交換了加數的位置。
師: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兩個加數都相同。
生2:還有和也相同!
師:通過這么多例子的驗證,證實了我們的猜想怎么樣?
生:正確!
師:(故作疑惑,拖長聲音)那會不會出現兩個數相加時,交換加數的位置,和發(fā)生變化的情況呢?你們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
師:舉不出來吧。其實不光是你們舉不出來,老師為了想這樣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舉不出來;我又發(fā)動全校的數學老師去想,結果是,仍然舉不出來。
師:下面就請我們的小記者去采訪一下聽課的老師,請聽課老師幫忙舉一個這樣的例子。
師:采訪完了嗎?哪個記者報導一下?
師:這樣,從正反兩方面,更加證明了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師:現在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了?(板書:結論)
生1:兩個數相加時,加數的位置變了,但和不變。
生2:在一個加法算式中,如果把兩個加數的順序變換,和還同原來一樣。
生3:兩個數的和不會因為加數位置的改變而發(fā)生任何變化。
師:同學們的發(fā)現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規(guī)律: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根據這個規(guī)律的特點,你想給它取個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師:剛才大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了加法交換律,其實,還可以用更特別的形式來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嗎?
生回答。
師:你們的表示形式真豐富,也非常有創(chuàng)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如何表示呢?
生:a+b=b+a
師:其實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就已經應用過了加法交換律,你們還記得嗎?瞧:
《運算》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聯系生活情境,理解加減混合的含義和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發(fā)展學生初步的計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4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看、聽、說、寫等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含義和計算順序。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兒歌嗎?(喜歡)好,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數鴨子》的兒歌吧,播放兒歌,好聽嗎?你們聽到了那些數學數字呀?(1、2、3、4、6、7、8)你們真厲害!
你們能用這些數字組成連加連減的算式嗎?(能)
生1: 1+2+3=6、 6-3-2=1
生2: 1+2+4=7、 7-1-2=4
生3: 1+3+4=8 、 8-4-3=1
你們知道是怎么算的嗎?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提出問題。
多媒體出示例題圖:車上有7人,先下車2人,接著上3人。
提問:
從剛才的畫面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誰愿意在班上說一說?指名說,真棒!
你們能把剛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嗎?學生列算式:7-2+3
(板書:7-2+3)
(4)哪位同學試著讀讀看?(7減2再加3)
老師領讀,學生齊讀,同桌互讀。
2、揭示課題。
這道題跟我們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這樣有加又有減的算式,叫加減混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加減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擺一擺你們的小木棒嗎/?請同學們一邊擺一邊說。
(2)擺完小木棒,你們知道怎么算了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書:7-2+3=8
5指名再說說計算過程,同桌互相說說。(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結。
像“7-2+3”這樣有加又有減的加減混合題,計算方法與連加連減一樣: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書: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表演
(1)你們愿意把剛才看到的上下車情境演一演嗎?指名表演。
(2)誰愿意把剛才看到的表演說一說?指名說:車上原來有7人,先下車2人,又上車3人,現在車上還剩8人。
(3)請同學們把剛才看到的聽到的列出算式。學生列式計算:7-2+3=8,再說出計算過程。
2、老師也來說一道題,你們一邊聽一邊寫出算式,看誰聽得最認真:樹上原來有5只小鳥,飛來了4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樹上還有幾只?學生列式計算:5+4-2=7
3、誰也想來說一道?先后讓幾位學生說說,其他的邊聽邊列式計算,并指名說說計算過程。
4、第1、2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幫助學生弄清題意,列出算式,再說出計算過程。
5、聽算。(8道)
(1)老師說出算式,學生邊聽邊寫邊算。
(2)集體校對。
6、看算。(10道)
老師出示口算題,學生伸出十指,邊看邊說邊屈手指算。
7、唱兒歌。
現在我們來休息一會,唱一首《找朋友》的`兒歌,好嗎?(好)
8、做游戲。(第4題)
除了喜歡唱歌,你們還喜歡做游戲嗎?好,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游戲也是要通過認真計算才能找到好朋友的哦,準備好了嗎?請拿出你們手中的小卡片,(答案)老師手中有你們的好朋友,(題目)看誰找得又對又快。同學們都找到了好朋友,高興嗎?
9、第6題。
比一比,看誰寫得最端正,算得最認真。
四、作業(yè)。
第3題:比一比,看誰寫得又快又對。
五、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什么本領?
以上就是數學網小編分享加減混合運算的教案的全部內容,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希望大家喜歡!
《運算》教學設計5
學情分析:
在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勵學生口算,將兩種計算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其計算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yǎng)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的順序以及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的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算
34+20+5= 86-6-50= 40+20+8= 90-60-10= 35-5+60= 50+30-10=
要求:先讀算式,再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ɡ纾34+20+5= ,34加20,再加5等于幾?先算34加20等于54,再算54加5等于59)
指著后兩張口算卡片提問,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做?(加減混合)
像這樣的加減混合算式,我們還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加減混合的知識。 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二、創(chuàng)設情景,探究新知
(一)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探究,提出問題。
出示例3。
師:你瞧,一輛5路公交車緩緩地開過來了,它停在哪里?
1、仔細觀察,說一說畫面中都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 (上車的有28人,下車的有25人)
根據上車的有28人,下車的有25人,你能求出什么問題?(學生會的不多,師引導)
到了這一站之后,車上的人是多了還是少了?(多了) 多了幾人?(3人)
怎樣列式?(28-25=3(人))
根據這兩個信息,我們可以求出到了這一站之后,車上多了3人,如果老師想問你,現在車上有多少人,你會算嗎?(個別學生回答,用28+25,其余學生予以否定,不能算)
。ㄟ少一個信息,還不知道車上原來有多少人?)
對,現在把這個信息告訴你,車上原來有67人,讓學生先找出圖中和數學有關的信息,再完整地說一說圖意。
2、根據圖意列出算式。 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幾個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這種算法學生理解的.還是不好,只有個別學生會列式)
3、探究算法。
。1)師提問 67-25+28= 67+28-25= 你會筆算嗎?(會),在筆算的時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計算方面,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 書寫方面,畫橫線用尺子,別忘寫橫式得數)
把書翻到28頁 做一做 選你喜歡的題目,筆算在練習本上。
(2)學生計算,師巡視。選出錯例。
。3)指名講解第一、二道題目,講講如何筆算。
。4)出示錯例。請學生指出錯在哪里?予以糾正
。5)生齊說,師板書在黑板上。
三、鞏固練習
。ㄒ唬┨钜惶
56+34-20=( ) 78-24+39=( )
學生獨立完成、共同訂正。
。ǘ┕P算
69+30-45= 71-65+43= 學生獨立完成、共同訂正。
。ㄈ┩卣诡} 誰來當大王?
自從孫悟空離開了花果山陪唐僧去西天取經,山里的猴子們就開始爭著要當花果山的大王。一只老猴子說:“我來出一道題,25+47+25-7-30=?誰能算出來誰就是大王!苯Y果沒有一只小猴子能算出來。你來試一試吧!想一想,能巧算嗎? 25+47+25-7-30=
四、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本節(jié)課最大的的特點是“老師敢于放手”,放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計算,放手讓學生自己講解算法。效果還可以。練習有坡度。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呈現形式,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情境,使內容生活化,并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策略也開放,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在情境中探索新知,并掌握了計算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思考、實踐、計算。
感覺不足的有:學生課堂氣氛不活躍。雖然大部分學生都在參與教學,但是有個別學生走神,而且學生還有拉長腔的毛病。總是覺得學生大了,不再注重物資獎勵了,看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是時刻要注意的事。
另外我也有一點感觸,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學好數學,培養(yǎng)起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運算》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P30/例3(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yǎng)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回憶上節(jié)課學習的關于加法的運算定律。
。1)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據上面的條件,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性地將問題板書。
請你們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問題。
匯報自己的答案,并說明理由。
重點引導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進行匯報。
學生可能對括號問題有異議
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加法中為了更清楚地體現運算順序,所以要加小括號。
既用到了加法交換律,也用到了加法結合律。
這道題我們運用了加法中的什么運算定律?
通常在簡便計算中,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同時使用的。
三、鞏固練習
P30/做一做
四、小結
學生匯報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收獲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P32/5—7
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
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換律
=(115+85)+(132+118)←加法結合律
=200+250
=450(千米)
《運算》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進行舉例、觀察、發(fā)現、驗證并概括出運算律。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
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fā)現并概括運算律。
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有趣的動畫,我們來一起看看吧。(師生觀看動畫片:《朝三暮四》)
師: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暢所欲言)
二、合作探究
1、加法交換律(1)引出等式:
師:早上3個,晚上4個,一天吃的是3+4=7個,早上4個,晚上3個,一天吃的.是4+3=7個,它們的結果一樣,我們就可以用什么符號把這兩個算式連接起來?
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板書:3+4=4+3(學生齊讀等式)(2)學生舉例: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教師板書——檢查正誤(3)觀察發(fā)現:觀察這些等式,你發(fā)現了什么?
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學生匯報(4)進行驗證:你們的發(fā)現正確嗎?請舉例驗證。
小結:通過舉例、觀察、發(fā)現、驗證,我們發(fā)現“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個規(guī)律在數學上叫做“加法交換律”,也就是今天學習的“加法運算定律”中的一個重要定律。板書課題。(5)讀書之悟:找出關鍵字。(6)字母表示
用語言描述加法交換律比較麻煩,怎么表示既簡單又清楚,試一試,用你喜歡的符號表示兩個加數,用一個式子表示加法交換律。
學生要求:獨立寫——組內展示——全班展示
師:在數學上通常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a+b=b+a(齊讀一遍)
想一想:a、b可以是什么數?(所有數)(7)試一試:運用加法交換律填上合適的數 300+600=()+()()+ 65=()+35 0+15 =()+()a+ 80 = 80 +()
2、加法結合律
兩個數相加,發(fā)現了加法交換律,三個數相加,又能發(fā)現什么呢?請看大屏幕
。1)出示例2,獨立思考。(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3)生板書不同計算方法并講解計算思路(師及時引導)
小結:三天騎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第一天和第二天,也可以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結果一樣。這兩個算式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適時板書:(88+104)+96 = 88+(104+96)
。4)猜想:三個數相加,改變了計算順序,但結果一樣。是不是所有的三個加數,計算順序改變,結果都相等呢?(5)探究:請看這兩組算式,對照學習要求自主探究(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計算比較
⊙認真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
⊙小組內交流你的發(fā)現。
學生匯報,師小結:這個規(guī)律就是加法的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舉例驗證。
(6)字母表示: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結合律。
3、閱讀課本
三、暢談收獲: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四、課堂檢測:
1、填一填;
2、寫一寫;
3、說一說
4、數學小文化:你知道嗎?《數學家小高斯的故事》
《運算》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30~31頁。
教學要求:
1、 讓學生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2 通過適當的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新學的運算順序,并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理解相應的運算順序。
教具準備:
例題插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列式:
、28與32的.和是多少?
、60減去17的差是多少?
、16乘5的積是多少?
、6和8相乘得多少?
2、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筆記本5元,買3本這樣的筆記本要多少錢?
學生在本子上列式。集體訂下,說一說這題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題1。
⑴出示例題圖:提問: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單價分別是多少?
⑵出示問題:小明買了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錢?請同學們試著自己解答。
、欠治觯
提問:你們是怎樣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問: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樣得出來的?20呢?
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必須要知道什么?
⑷請同學們試著將兩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綜合算式。
2、教學例2。
⑴出示問題:小紅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應找回多少元?
、普埻瑢W們列出綜合算式,并想一想綜合算式應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
集體訂正。提問:算式中50、18、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應先算什么?為什么?
3、總結運算順序。
、疟容^算式。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時,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問:如果題目中同時出現了乘法和加、減法,你應先算什么?
、墙沂菊n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解決問題,發(fā)現了一個什么規(guī)律?
三、組織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然后再讓學生計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指名說。提問:在計算這樣的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⑴比較:每組中兩題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為什么計算結果會不同?
、铺嵝眩涸谟嬎銜r,要看清運算符號,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運算》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熟悉公式的基本組成。
2、掌握公式的創(chuàng)建、修改、復制、刪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數的概念,掌握簡單函數的應用。
4、掌握相對地址與絕對地址的靈活應用。
5、會靈活運用公式和函數進行財務統(tǒng)計與分析運算。
6、培養(yǎng)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的意識。
教學方法:
采用以"指導——參與"為基本形式的課堂主體教學模式,即教師僅粗線條地講解知識,激發(fā)學生主動去參與、學習和實踐,在遇到問題時能主動思考、大膽嘗試和探索。教師起指導和引導的作用。
教學過程:
1、設置問題情景
教師展示興趣小組報名統(tǒng)計表,提問:如何迅速準確地計算出每個班級的報名人數和各個興趣小組的報名總人數。
2、學生探究學習,掌握公式計算方法
教師講解單元格地址的概念:列號+行號
教師請學生在工作表的A1單元格中輸入"10x2 3"
在B1單元格中輸入"=10x2 3",觀察結果有何不同。
學生探究分析結果不同,得出結論:如果在一個單元格中先輸入一個等號"=",那么EXCEL會把等號后面輸入的式子作為一個"代數式"對待。
提問,除了輸入等號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輸入代數式。可以在編輯公式欄中輸入,或單擊"="按鈕。
學生實踐,計算"興趣小組報名"表中羽毛球興趣小組的'"總人數",分別利用數字直接相加與單元格地址相加,觀察分析,結果有何不同?哪種方法更好?
利用單元格進行計算機的優(yōu)勢:
。1)當數字發(fā)生變化時,結果不會出錯
。2)可以進行公式的自動復制
學生實踐:利用公式自動填充法計算"興趣小組報名表"中每個興趣小組"總人數"
3、教師講解函數概念,學生實踐練習
舉例說明函數概念:在數學中,求半徑為R的圓的面積公式為S=πR2,R時一個變化的量,而S是隨著R變化的,S就稱為關于R的函數
Excel中的函數: Excel軟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簡單的函數,如求和函數SUM(),求最大值函數MAX(),求平均值函數AVERAGE()等,教師演示這些函數的用法。
學生利用函數來求"興趣小組報名表"總人數,觀察利用公式與函數計算機總人數,結果是否有區(qū)別,編輯公式欄中的區(qū)別。
教師解釋數據區(qū)域:用左上角單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單元格地址來表示。
4、利用計算"占年級總人數比例"來說明相對引用與絕對引用的區(qū)別
教師演示計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動填充柄"拖動自動填充序列,出現"%DIV/0!"錯誤,請學生觀察分析原因。
相對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時,相對地址進行自動調整;
絕對引用:自動填充柄填充時,絕對地址保持不變;
絕對地址的用法,在行號,列號之前都加上美元符號。
學生實踐學習
利用相對引用與絕對引用完成足球積分表。
得分標準為勝3分,平1分,負0分
《運算》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僬J知目標:使學生初步理解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加法同樣運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
②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
、矍楦心繕耍号囵B(yǎng)學生做事認真、講究方法、注重實效和團結合作意識。
二、設計意圖: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和“小數連加、連減和混合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密切聯系生活。以同學們春游購物為主線。在計算每組商品的價線中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得到情感體驗。
2、改變學習方式。從問題出發(fā),提出猜想,通過自主舉例、驗證,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小數加法的運算,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及應用意識等多元目標。
三、教具準備:
自制課件
四、教學過程:
、鍎(chuàng)設情境,初建表象
出示“春游購物”情況表,讓學生仔細觀察,哪幾組商品的價線剛好合并成整元數?并根據這些信息,說說怎樣判斷兩個小數能否合并成一個整數?
、孀灾魈骄浚瑢W習新知
1、回憶定律
說一說整數加法有哪些運算定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賳栴}: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加法也適用嗎?
、谙泉毩⑴e例驗證,然后小組合格交流。
③小組匯報交流結果
結論: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加法同樣適用
3、解決問題,掌握方法
出示小明所買商品及其價格。
、賹W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選擇有代表性的算法)
、诒容^算法,哪一種算法更簡便?
、坌〗Y: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數加法計算簡便。
4、嘗試練習,理解算法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教師巡視、關注學生對簡便方法掌握情況。
5、看書質疑
、珈柟绦轮,拓展應用。
、枞n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沒有什么問題?
《運算》教學設計11
復習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系統(tǒng)地理解掌握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與計算能力。
2.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
復習過程:
一回顧與交流
1.四則運算的意義。
A我們折了36顆紅星,還折了28顆藍星。
B我們買了40瓶礦泉水,每瓶0.9元。
C我們有24m彩帶,用做蝴蝶結,用做中國結。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圖提問題。
問:你能提出哪些用計算解決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并說明解決方法。如:
、僖还舱哿硕嗌兕w星?36+28
、谡鄣募t星比藍星多多少顆?36-28
、圪I礦泉水用了多少錢?0.9×40
、茏龊Y用了多少彩帶?做中國結用了多少彩帶?
24×24×
、葑龊Y用的彩帶是中國結的幾分之幾?
。2)結合算式說明每一種運算的含義:
、偈裁唇凶黾臃?小數加法、分數加法的意義相同嗎?
、谑裁唇凶鰷p法?小數減法、分數減法的`意義相同嗎?
③整數乘法的意義是什么?小數、分數乘法的意義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嗎?
、苁裁唇凶龀ǎ啃党、分數除法的意義相同嗎?
小結: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意義、減法意義與除法意義都分別相同。只有小數、分數乘法(第二個因數小于1時)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3.四則運算的方法。
。1)整數、小數加法、減法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數加法、減法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整數加減時,數位對齊;
小數加減時,小數點對齊;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
分數加減時,分數單位相同。
。4)整數、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算出積,再看乘數中有幾位小數,然后在積中點上小數點。
。5)說一說整數、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6)說一說分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
4.在四則運算中,應注意一些特殊情況。
出示以下內容:
a+0=()a×0=()0÷a=()
a-0=()a×1=()a÷a=()
a-a=()a÷1=()1÷a=()
注意:當a作除數時不能為0。
以上交流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歸納。
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
加法意義
計算方法
特殊情況
減法意義
計算方法
特殊情況
乘法意義
計算方法
特殊情況
除法意義
計算方法
特殊情況
5.四則運算的關系。
四則運算的關系可概括如下:(以提問方式完成下面關系網)
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被減數-差=減數
減數+差=被減數
加法減法
求相同加數和的算便運算求相同減數個數的算便運算
乘法除法
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商×除數=被除數
被除數÷商=除數
《運算》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萬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2.通過交流、合作,體驗混合運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運算順序的合理性。
3.在經歷探索混合運算運算順序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決數學問題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計算導入
我聽說我們班的學生個個都是計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戰(zhàn)兩個計算題? 計算:
26+35+11 65-21+18 在兩位數運算的基礎上,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三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你說我說,探究新知
1、出示數學信息
星期天媽媽帶禮物去姥姥家,給姥爺買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給姥姥買了雙鞋88元。
2、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買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錢? (2)買一件上衣和一雙鞋一共需要多少錢? (3)買兩件下衣需要多少錢?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錢?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爺的褲子貴多少錢? (6)買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書) (7)衣服比鞋貴多少錢?(板書)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這么多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解決這兩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
3、解決問題:買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認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復習導入,學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會解答嗎?自己在本子上試一試,看能有哪些方法解決? (3)找學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學生說算法及運算順序,其他同學補充。
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1)列分式計算:
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綜合算式計算: 112+103+88=303(元) (3)用豎式計算
112 215 112 + 103 + 88 或 +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湊整百、整十) 師: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獨立思考說出理由。 重點讓學生說一說綜合算式的計算過程。
第一個問題這么快就解決了,你們的計算能力真強,第二個問題敢不敢挑戰(zhàn)?
4、解決問題:衣服比鞋貴多少錢? (1)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2)學生展示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在學習了兩位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教
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再通過學生講解補充掌握計算方法,為后面的應用奠定基礎!
5、總結歸納運算順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減法的算式里,該按什么順序進行計算? 學生交流。
結合學生發(fā)言,歸納總結:一般情況下,在只含有加法或減法的算式里,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
三、鞏固練習(過關形式)
真了不起,這么快這兩個問題已經解決,看來大家的計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師帶來了過關游戲,敢不敢闖?好,請看第一關。 第一關:計算
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關:
一水果店有300斤蘋果,上周賣了132斤,這周賣了121斤,現在還有多少斤? 第三關:
王阿姨去逛商場看中三件商品:電話248元,果汁機187元,飲水機186元,她的錢包里有600元,夠嗎?
四、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發(fā)言。
《運算》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計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式題。
2.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計算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練習:
(1)88210+1(2)88[2(10+1)]
2.口算:
3.填空:
4.訂正板演題。
提問:這兩道題是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式題,那么運算順序是什么?(同級運算從左往右依次演算;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應該先算乘除法即二級運算,再算加減法即一級運算;在含有括號的算式中,應該先脫掉小括號,再脫掉中括號。)
(二)學習新課
1.引出課題。
提問:這兩道題與板演題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相同點:都是四則混合運算;不同之處:板演題是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這兩道題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講授新課。
(1)小組討論:想一想,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2)匯報討論結果: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3)討論例題。
①對例1提出問題:這個算式里含有幾級運算?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這個算式含有兩級運算,應該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試做例1。
用投影儀進行訂正,并請有錯誤的同學找出錯誤的原因,防止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運算》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混和運算
例1、練一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情景,使學生初步掌握在兩級混合運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先做小括號里面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和方法:結合生活情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數量關系比較簡單的用兩步解答的實際應用題,能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并會分步列式解答。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細心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運算順序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3×8+44×3+24×9+6
說說你是怎樣算的`?(從左到右計算)
二、新授:
1.出示過渡:在商場柜臺里有許多商品。我們快看看貨架商都有哪些食品和飲料它們的售價各是多少元?
出示課件:餅干7元/包,面包4元/個,蛋糕6元/個;牛奶2元/盒,可樂2元/筒。
。1)學生讀出各種商品的價錢
。2)問題:你想購買什么食品?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2.觀察圖中小朋友說的話,讓我們一起來幫助她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1)學生審題,獨立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
。2)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①2×3=6(元)6+7=13(元)——分步式
、2×3+7=13(元)
、7+2×3=13(元) ———綜合式
。3)觀察這三個算式的運算順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處?為什么? (分步式和綜合式都是先算乘,再算加。)
(4)觀察兩個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綜合式中,不管乘在前還是在后,都是現算乘,再算加。)
三、試一試。
1.說說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獨立完成。
38-6×35×9-40
2.觀察兩部試題,想一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獨立完成。
54÷9-420+48÷6
3.小結:
計算中,加減法是同一級運算,乘除法是同一級運算,同級綜合算式中我們都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也就是說當算式里有加減法時,我們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當算式里有乘除法時,我們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觀察上面四個加減乘除混合的綜合試題,你發(fā)現在計算既有加或減,又有乘或除時該按照什么順序計算嗎? (在算式里,有加法或減法,又有乘法或除法,不管誰在算式的前面,都要現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4.同桌互說發(fā)現的規(guī)律。
四、練一練
說說先算什么,再計算(先算的一級畫思維線)。
6×4+872÷8-418-45÷535-3×720+63÷98×3-5
五、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到的這個有關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規(guī)律可總結成“先乘除,后加減” 作業(yè):做練習冊相關內容
《運算》教學設計15
教材版本
本課為人教版初中第二冊第14課《數值運算》。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了解常量、變量;
·掌握單元格的引用;
·學會用公式計算數據;
·能夠熟練使用填充柄;
·掌握復制、修改輸入的公式。
技能目標:
通過本節(jié)資源,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增強主動學習、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師生共同探索,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讓每位學生都感到成功,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探索數值運算的方法和靈活地復制公式。
教學難點
引用、變量的理解和使用;正確使用除法和括號。
課時安排
本課為兩學時,也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用三學時完成,本節(jié)為第一學時。
教材及學生分析
學生在學過數據表處理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數值運算。本節(jié)課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建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學生之間協(xié)作互助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學習自查記錄表來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
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小步驟、快反饋、強矯正則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最有效的行為準則。
所以本節(jié)課我擬采用任務驅動法與小步驟,快反饋,強矯正學法相結合,遵循建構主義理論,創(chuàng)建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遵循行為主義理論,對于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檢查矯正,力求學生都能夠清淅明了地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使學生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教學準備
硬件資源:多媒體網絡教室。
軟件資源:excel xx以上。
素材資源:任務驅動用的家庭收支表;學習表;學習錄像;學習自查記錄表;參賽選手評分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題(3分鐘)
1.通過excel的.作用引題,復習單元格地址。
2.展示任務學習工作表(含家庭收支表和學習指導)和學習自查記錄表。
二、講解任務和要求(5分鐘)
1.講解任務學習工作表的使用。
2.講解出現問題的處理辦法。
3.講解學習檢查記錄表如何填寫。
三、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導督促檢查(30分鐘)
1.學生按照任務學習表中的要求和學習指導完成任務:
①計算月收入、支出及剩余練習利用公式計算;
、谟嬎闫渌戮毩晱椭坪吞畛浔鷱椭乒;
、塾嬎愀黜椇嫌嬀毩曌詣忧蠛图捌骄担ň毩暢ǎ
2.教師輔導督促學生學習。
3.檢查:布置任務后五分鐘抽查任務①;十二分鐘抽查②;二十分鐘抽查③。
4.學生根據學習情況填寫學習自查記錄表。
5.教師根據學習自查記錄表解決未完成任務學生的問題。
四、鞏固提高(5分鐘)
設計計算參賽選手評分表,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除法運算和括號的使用)。
五、總結
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點和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出現的共性問題。
【《運算》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運算教學設計05-03
《運算》教學設計12-15
運算教學設計08-11
混合運算教學設計04-15
【熱門】《運算》教學設計01-21
《混合運算》教學設計10-07
《混合運算》教學設計06-27
混合運算教學設計10-07
混合運算的教學設計01-20
0的運算教學設計06-16